江油市李白纪念馆,作为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专题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昌明河畔,自1982年开放,已成为集学术研究、展览、文物保护、教育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近期,由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与德阳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团队教师杨丹、谢卓、饶东杰、刘丽娟、刘丹、余房姝旸、张昂霄及学生们组成的科研团队,对纪念馆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数字人文艺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为数字人文艺术研究领域贡献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一)李白江油时期活动遗迹创作
本研究深入探讨李白江油时期游学八景的详细内容及其独特特征。针对少年李白在江油地区文化资源的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网络资源,发现江油地区李白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其少年时期游学的遗址与遗迹(如陇西院、粉竹楼等)。通过细致梳理与分析各类历史文献及地方史料,运用数字景观技术对李白江油时期的文化活动遗迹进行复原创作,使人们能够直观体验八景之美,感受其独特魅力,并准确揭示八景的真实面貌。



少年李白遗址遗迹虚拟情境复现漫游截图
作者:王雨轩、孔颖 指导教师:杨丹


《古景新生—李白江油时期游学八景的数字景观情景复现》项目过程截图
作者:徐铜浩 指导教师:杨丹
(二)AR交互创作
在李白诗歌的AR数字化再现项目中,选取了李白诗作中的代表性场景作为设计蓝本,例如《蜀道难》所描绘的蜀道,通过三维建模技术精确构建出栩栩如生的山川地貌和栈道结构,云雾效果的渲染增添了环境的真实感。《将进酒》的场景则被设定在装饰华丽的宴会厅,其中不乏美酒佳肴、金樽玉盘等元素。在角色设计方面,我们创建了李白的虚拟形象,其服饰和神态的塑造严格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以及诗歌所蕴含的艺术意境。交互设计方面,用户通过AR设备进入虚拟场景后,能够与环境进行互动体验。例如,在蜀道场景中,用户可以触摸山石以感受其崎岖质感;在宴会场景中,用户能够拿起金樽进行模拟动作。此外,用户还能触发李白吟诵诗句的互动,诗句以精美的书法形式展现,并伴有古典风格的音乐。用户可以选择对诗句进行解读和注释的展示,以增强互动体验的教育意义。在拓展内容设计方面,我们设计了与诗句相关的互动小游戏,如根据诗句内容猜测地点或情境,完成游戏后可解锁更多李白诗歌的AR体验,从而提升项目的趣味性和知识传播效果,实现对李白诗歌的全方位数字化活化。



李白诗歌AR数字活化创作 指导教师:杨丹、饶东杰
(三)严肃游戏创作
教师将江油李白文化进行融合,以少年李白的遗址遗迹为依托,开展创作实践。研究重点聚焦于江油在地文化在李白少年时期的影响,深入挖掘李白少年时期的经典人文故事、典故传说以及民俗活动。通过串联李白少年时期的生平事迹与游学经历,为深入阐释李白的人文故事打下坚实基础。在《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和《数字化舞台设计》等课程中,引导学生将李白文化项目融入实践,以李白在江油时期的历史遗迹和少年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项目成果主要包括《跟着李白游江油》等严肃游戏,通过互动形式传播和普及少年李白文化,具有显著的教育、传播和科普价值,为社会服务提供新的途径。






《少年李白游记》严肃游戏 截图
作者:简阅、刘浩然 指导教师:杨丹

《跟着李白游江油》严肃游戏截图
作者:王雨轩、孔颖 指导教师:杨丹
(四)李白诗歌美学数字舞台创作
在《数字化舞台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学生以李白文化为背景的项目实践展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学生们以李白的诗歌文化为蓝本,进行舞台空间的创作与演绎,并融入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特效、光影等艺术手法,实现了李白诗歌的数字化舞台演绎。他们采用多样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深入解读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艺术传承贡献了力量。

《行路难》数字舞台创作展板
作者:柴橦棣、王鑫、孙国清 指导教师:杨丹、谢卓




《行路难》数字舞台创作
作者:蒲奕龙 指导教师:杨丹、谢卓
此次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中心通过一系列多元化且富有创新性的项目,如AR文创、AI数字绘画创作、虚拟展厅、严肃游戏设计以及虚拟漫游设计等,不仅为李白文化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也在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地实践项目在丰富观众文化体验的同时,成功地吸引了不同年龄层与文化背景的群体关注,极大地拓展了李白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江油市李白纪念馆,作为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专题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昌明河畔,自1982年开放,已成为集学术研究、展览、文物保护、教育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近期,由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与德阳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团队教师杨丹、谢卓、饶东杰、刘丽娟、刘丹、余房姝旸、张昂霄及学生们组成的科研团队,对纪念馆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数字人文艺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为数字人文艺术研究领域贡献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中心科研助理:吴可欣
内容编辑:杨丹
图片提供:杨丹
初审:杨丹
终审:刘丽娟
2024年10月24日